不覺又進入臘月,街邊的攤點已經(jīng)陸續(xù)開始擺起了過年的物件,仿佛在無聲地昭示著我們,年關在望,而觸景生情,回想起紅火熱鬧的過年情景,我心頭瞬時充滿了溫馨和寧靜。
過年,是兒時記憶里最深刻的一道風景。深冬苦寒的臘月天,雪花紛飛、萬物肅殺,然而這個時段里卻從不缺歡笑與溫暖,從不缺微笑與祝福。無論是大街小巷不時響起的“咚咚”爆竹聲,還是家家戶戶飄起的“炸貨兒”香味,每一個細節(jié)都寫滿了對于過年的期盼。一場熱熱鬧鬧的春晚,卻勾動每個中華兒女的心;一枚咯得牙齒生疼的硬幣,從熱氣騰騰的餃子里吐出來,便能滿足我們“來年不缺錢花”的美好期盼。過年,是傳統(tǒng)文化里最濃墨重彩的一筆,承載著華夏兒女對生活的熱切期盼,見證了千百年來人們對于辭舊迎新的精神共鳴。
過年,是成長征程上最溫馨的一記印痕。沿著“小孩小孩你別饞,過了臘八就是年”的古老童謠緩緩走來,一路芬芳,處處躍動著溫馨的情懷。無論是“歡送灶王爺上天”的“糖瓜粘”,還是“雞鴨魚豬請別怪,終歸桌上一碗菜”的“殺豬菜”,都是對告別貧窮、走向富裕的寄托和期盼。擁有母親用細密針腳縫制的“的確良”衣服和“千層底”鞋子,便滿足了我們對“過新年”的純真希冀。一簇門前架起的篝火、一掛匆匆炸響的鞭炮,便完成了對傳承家風家訓的隆重儀式。過年,不光有吃得滿嘴流油的快樂和新衣加身的幸福,更有對“頭碗餃子,先給爺爺奶奶端上”的孝道傳承和“不興哭鬧,不惹晦氣”的諄諄告誡。
過年,是文明天地中最瑰麗的一個烙印。這段獨屬中華文明特色的時光里,既有除夕午前共同祭祀先祖的隆重儀式,也有闔家同吃年夜飯的悠久傳承,也有初一晨起拜年的約定習俗、有走馬燈般拜訪親戚的樸實遵從。無論是紅彤彤的春聯(lián)、迎風搖擺的大花燈,還是一碗碗醉人的老酒、一聲聲長輩親昵的問候,都是對于過年的熱切回應。在這片祖祖輩輩生長生活的黃土地上,在世世代代的傳承發(fā)展中,我們不斷衍生著對于文明天地的探索和心得,不斷升華著對于家國情懷的感悟和進益。過年,是中華兒女的特色文化習俗,更是每個中華兒女心中激蕩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。
年味悠悠,一路生花。流逝的歲月之間,一年一度的過年始終是鐫刻在心頭的閃亮符號,每一程每一景盡管各有不同,但都滿心眼里是對這美好生活的回應,而如今,當又一輪的“過年故事”即將開啟新篇章,盡管當年那個鼻子上冒著泡泡的孩子也已經(jīng)年過不惑;但是,對過年的熱望卻依然如初,依然積極地參與和沉浸其中,努力享受那份獨有的氣氛。
年味,悠悠!(龍鋼公司 王寧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