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正月初五過后,集市仿佛被一盞盞明燈悄然點亮,瞬間變得熱鬧非凡。攤位上,五彩燈籠層層堆疊,宛如一片燈的海洋。這些燈籠,有的憨態(tài)可掬,呈現(xiàn)出各種動物造型,有的古色古香,散發(fā)著宮燈的韻味,還有的科技感十足,它們交相輝映,閃爍著光芒。這些燈籠仿佛在訴說著時代的變遷,同時也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和愿景。
從初六開始,鄉(xiāng)間的路上便多了送燈籠人的身影,這情景,總能勾起人們內(nèi)心深處的記憶。小時候,過年時最翹首以盼的,便是舅家來送燈。那時的燈籠,大多是紙糊的,雖然簡單樸素,但卻散發(fā)著難以言喻的溫暖。一般最普通的燈籠,是用一根根纖細(xì)的竹條,撐起了燈籠的骨架,輕薄的紙張印著綠色的圖案,中間是一層薄薄的被染紅的紗布圍了一圈。還有一種是蓮花燈籠,粉色蓮花開放似的花瓣繞了一圈,下面綠色的荷葉被剪成了流蘇,這在當(dāng)時算最好看的一種燈籠。還有純紙折疊出來的罐罐燈籠,合起來就像一個圓形的托盤,攜帶起來非常方便。舅家離我們家有三十里路,舅舅擔(dān)心有竹篾骨架的燈籠在路上被損壞,總是給我買的紅色罐罐燈籠,只有這種燈籠可以合起來放進(jìn)包里,不怕路上被風(fēng)刮壞。燈送來之后,晚上給燈籠里點上蠟燭,燈籠就會暈出昏黃的燭光。在那微弱的燭光下,我和小伙伴們都小心翼翼地挑著燈籠,唯恐蠟燭倒了燒壞了燈籠,大家在巷子里轉(zhuǎn)來轉(zhuǎn)去,相互比較,看誰的燈籠最好看,照出來的光線最亮。燈籠的光搖曳不定,映照著我們純真的笑臉,那是童年最美好的畫面。
到了元宵節(jié),更是一場屬于孩子們的歡樂盛宴。小伙伴們挑著燈籠,在村子的巷道里嬉笑追鬧,這樣做是為了讓蠟燭把燈籠燃燒起來。因為正月十五晚上燈籠燃著了寓意好運,待到夜幕漸深,如果燈籠還沒有被蠟燭燃燒著,便開始了碰燈籠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大家你追我趕,互相碰撞手中的燈籠,燈籠因碰撞被傾倒的蠟燭點燃了,誰的燈籠燃燒得越旺,就寓意著今后的日子會越發(fā)興旺。小伙們笑著、喊著,在火光的映照下,盡情享受著這份獨有的新年快樂。當(dāng)燈籠在正月十五的夜晚燃盡以后,年也就悄然落幕。
如今,生活條件越來越好,送燈的習(xí)俗依然在傳承著,但燈籠卻發(fā)生著變化。曾經(jīng)的紙燈籠漸漸被各式各樣高檔燈籠取代,這些新燈籠裝上了電池,只需輕輕一按開關(guān),光芒便瞬間綻放,有的還能播放歡快的音樂,為節(jié)日增添了更多熱鬧與歡樂的氛圍。雖然燈籠的樣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(fā)生了變化,但那份對新年的期盼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如一。打燈籠、碰燈籠,無疑是我們小時候過年時最快樂的時光,這份記憶將永遠(yuǎn)鐫刻在我的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