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再度踏上這片熟悉得能夠嗅出往昔氣息的土地,記憶的齒輪仿佛被悄然撥動,悠悠地開始轉動。
時光深處,那座自康熙年間走來,飽經三百余載風雨滄桑的古戲樓,依舊以“鳳凰展翅”之姿,坐西面東,靜謐地安臥在眉華山的懷抱之中。宛如一位超脫塵世、遺世獨立的長者,緘默無言,卻將歲月的故事都藏于一磚一瓦間,周身彌漫著古樸而神秘的氣息,令人心生敬畏與遐想。
抬眼眺望,眉華山龍脈起祖于乾坎祖龍,山勢跌宕起伏,蜿蜒盤旋。龍脈輾轉間,盡顯靈動之態(tài),束氣過峽,入首結穴于坎宮之地。其山形酷似峨眉,龍虎環(huán)抱,氣勢雄渾而不凡。源水自坤兌而來,似玉帶纏腰,繞過堂前流向甲卯方。因其龍水皆似娥眉秀麗溫婉,便有了“小峨眉”這一詩意別稱。山腳下,一泓清泉終年潺潺流淌,澄澈的水波倒映著天光云影,恰似是大地睜開的靈眸,默默凝視著周遭的春秋代序、興衰變遷。
猶記兒時,爺爺尚在,身為廟倌的他,肩負起建修廟宇的重任。那段時光,空氣中滿是塵土的味道,也摻雜著汗水的咸澀,然而,更多的卻是交織其中的歡聲笑語。每當放學鈴聲清脆地敲響,課業(yè)的重負瞬間如輕煙般消散。老師大手一揮,帶著我們這群雀躍的孩子,如同歡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加入到搬運磚石的隊伍里。從山腳到廟宇的蜿蜒山徑上,小小的身影忙碌地穿梭著,雙手緊緊抱著磚塊,一趟又一趟,一步又一步,滿心都是為廟宇添磚加瓦的熱忱。而爺爺,總是帶著慈祥的笑容,在一旁默默關注著我們。他還特意準備了糖果,那是我們童年里甜蜜的誘惑。每搬完一趟磚石,爺爺便會從兜里掏出一顆糖,獎勵給我們。那小小的糖果,在我們眼中,是比任何珍寶都還要珍貴的獎賞。含著糖,繼續(xù)搬運磚石時,連腳步都變得輕快了幾分。
大人們則是這場建設盛事的主力軍。他們身著粗布衣衫,肩膀上搭著厚實的墊肩,那墊肩已被歲月磨得油亮,承載過無數(shù)沉重的負荷。手中的扁擔,穩(wěn)穩(wěn)地挑起裝滿磚石的籮頭,隨著步伐微微顫悠,發(fā)出有節(jié)奏的“嘎吱”聲響,仿佛是一曲古樸而激昂的勞動號子。鐵鍬或扛于肩頭,或立在路旁,锃亮的鍬刃在日光下偶爾閃過,映照出他們質樸而堅毅的面龐。大家一邊勞作,一邊談天說地,家長里短、田間趣事在山間飄蕩,驚飛了枝頭休憩的雀鳥。
如今,光陰的車輪滾滾向前,萬物更迭,世事變遷如夢。廟宇在歲月的風雨侵襲下,屢次經歷修繕。曾經搬運磚石磨出的手繭早已褪去,老師的背影或許也已佝僂,那些一同勞作的鄰里鄉(xiāng)親,有的已遷往他方,有的則長眠于這片他們曾為之揮灑汗水的土地??擅慨斘抑鼗毓实?,望著煥然一新的廟宇、依舊挺立的古戲樓,還有那永不干涸的山腳清泉,往昔的畫面便如潮水般涌來。
修繕后的廟宇,朱漆大門鮮艷奪目,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飛檐斗拱上的彩繪重煥光彩,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當下的堅守。古戲樓的雕花欄桿,雖添了幾分新刻的痕跡,卻依舊散發(fā)著木質的清香。站在臺下,閉上眼睛,仿若能聽見往昔絲竹悠揚,唱腔婉轉,那是歲月留下的余音。那清泉,依舊汩汩流淌,用它的澄澈與甘甜,滋養(yǎng)著這片土地上的記憶與眷戀。
歲月如流,匆匆帶走了許多,卻也留下了這一方山水、一座廟宇、一座戲樓,作為時光的信物,讓后人能循著舊跡,打撈起那些閃閃發(fā)光的過往,將先輩們的勤勞、堅韌與對生活的熱愛,代代相傳。( 路凱龍)